安徽农垦集团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效益 深化改革做好土地文章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效益 深化改革做好土地文章

发布日期:2003-11-17 浏览次数:2685


华阳河农场拥有耕地10万亩,是安徽农垦系统规模 较大的农场,主要从事棉花生产。。近年来,我们 认真贯彻安徽农垦集团公司“地分二类,户为单 位,全员有地,退自耕养,地权流转”的精神,积 极探索“三费自理”经营模式,大胆尝试外地“先 交钱、后种田”的成功经验,率先实践了“千亩1 人”的管理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强度大,生产 成本高,人少地多、地难包的日益突出的矛盾。三 年来,通过提高科技含量,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农 田设施,提高单产效益,不断深化改革,减轻职工 负担,使我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盘活,亩均效益连 年攀升,土地由承包难变为现在的抢着包。

一、科技兴农,提高单产
提高亩均效益,必须在调整种植结构上做文章。三 年来,我场按照“稳定棉花面积,优化水稻种植, 扩大油菜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的调整思路,将棉 花面积稳定在5.3万亩以上,水稻面积由2000年的1万 亩发展到2002年的1.5万亩,油菜面积稳定在3.5万 亩左右,复种指数提高至135%%。2001年尽管棉花价 格持续低迷,但由于取得超历史的101公斤(皮棉) 单产,抵御了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每斤籽棉仅1.4 元),保证了职工稳定的收益。在2002年棉花春播 过程中,由于受上年棉花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职 工种棉的积极性大减,通过广泛宣传引导,使全场 棉花面积仍达5.3万亩,皮棉单产达超历史的107公 斤。与此同时,棉花价格一路攀升,每斤籽棉达2.2 元,职工收益大增,每亩棉花的纯收入500元以上。
为确保“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我场紧紧依靠科 技,走富民兴场之路。一是积极引进、示范、推广 新品种。我们通过大量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 范,发现“保铃棉”不仅适合本地种植、产量高, 而且基本不需防治棉铃虫,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 了种棉的成本。为此,我们在2000年初提出全面推 广“保铃棉---32B”。考虑到大灾后职工无钱购买 价格很高的抗虫棉种,总场在当时最困难的时候, 拿出100万元购进新品种,发给职工,当年“32B” 全面铺开,收到历史上种棉成本最低的良好效果。 2001年全面推广“32B”的同时,扩大“1560BG”、 “410BG”的示范,面积达2万余亩。其中“410BG” 为美国保铃棉“32B”的替代品种,品种性能更加优 良。2002年全场淘汰“32B”,改种丰产性更好的 “410BG”,单产再超历史,农场职工受益,并辐射 周边农村。同时我们还小面积示范“双抗”,效果 明显,今年将全面推广。二是利用场内现有的科技 推广网络,普及科学种田知识。每年春播前夕,总 场都组织棉科所专业技术人员到各农业场举办讲 座,同时制作成录像带,晚上在闭路电视中播放。 各农业场技术人员利用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对职工 进行言传身教,学科技、用科技在农场已蔚然成 风。

二、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营造生产生活的良好环 境
一是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三年来,我场按照省水 利厅“三年完成,一年完善”的要求,根据农垦水 利规划安徽农垦集团的规划,将50公里封港联圩线全部按 高程18.5米、顶宽4米全线达标,其余圩堤全部恢复 至大灾前标准;对排支渠进行了清理;新建闸站4 座;栽植外滩防护林10万株。在工程建设中,明确 责任,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灾后三年共 完成投资3012万元,其中完成湖堤土方409万方,石 方1.4万方,江堤土方16.4万方,栽植防浪林30万 株,块石护坡全线完成。
二是着力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大灾后,我场职工 住房变成一片片废墟。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4989 户移民建镇工程分三年下达。为实施好移民建镇工 程,我场严格按照经集团公司批准的规划,精心组 织实施。严格按照使用国债资金的管理办法进行管 理,严把工程质量关,控制工程造价,以最快的速 度、最低的造价、较好的质量受到职工的一致好 评。目前,全场移民建镇工程已基本完工,共完成 投资2.26亿元,广大职工已喜迁新居。
三是实施职工多年期盼的自来水工程。2002年初, 我场根据职工长期饮用劣质地下水的实际,果断决 策,倾全场之力,筹资700余万元,实施几代农场人 关注的自来水工程----建一座4000吨的自来水厂。 该项目已于2003年春节前全面完工,项目总投资750 万元。
四是解决职工交通难的问题。各农业场生产队交通 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职工的 生产生活。2003年初,我场紧紧依靠上级政策的支 持,将五场场部至宿复线和二场场部至总场的道路 全部铺成4米宽水泥道路;并将各农业场通往生产队 的道路全部铺成沙石路。新修水泥路面17公里,沙 石路面26公里,完成投资48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基 本完工。至此,总场到各农业场水泥路、各农业场 到生产队的砂石路全线贯通。
五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5万亩。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 持下,我场从2000年开始,分年度对二场东片、一 场、五场东圩、四场西大圩进行了四期农业综合开 发治理,共完成土地治理项目5万亩,完成投资800 万元,项目区的灌渠、土地平整、道路、林网等硬 件和软件建设基本完工,前两期已通过了省级验 收,并获得“省优”工程。

三、推行“三费自理”,完善土地承包
农业是我场的主业。要充分利用和发挥10万亩耕地 的资源优势,“费用高、地难包”的问题必须彻底 解决。
2000年初,我场进行了“三费自理”的探索。即在 生产、生活费用自理的基础上,增加养老保险费自 理。让职工明晰所交费用的构成,知道费用交在哪 里。家庭农场职工不仅生产生活费用自理,而且要 在享受社保权利的同时履行交费的义务,即养老保 险费用必须自己交纳,到退休时按规定享受应该享 受的待遇。由于费用的分解、上交管理费的下调, 明确了职工养老保险费在职工基本承包田中交纳, 改变了以前大包户所包全部土地均含养老保险费的 不合理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大包户承包土地的积极 性,当年土地全部包完,费用交纳较为顺利。2000 年下半年,我们按照农垦集团公司的要求,对“四 到户、三自理”进行了完善,将以“地分二类、户 为单位、全员有地、退自耕养、地权流转”为核心 的《华阳河总场农业改革若干意见》从秋季作物开 始就全面实施,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关 键是在实施“三费自理”的基础上,规范土地承包 合同,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核发《土地经营权 证》,全面取消“队管地”。全场共签订土地承包 合同3338份,对承包田核发了2569份《土地经营权 证》。2003年初,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抢地包的局 面。

四、借鉴江苏垦区经验,率先实现“千亩1人”
2000年我场农业上各级管理人员近500人。由于农业 单位实行新一轮土地承包,全面推行“三费自 理”,同时将土地承包费用下调,农业管理机构的 改革势在必行。我场从总场机关到农业场再到生产 队,层层推进改革。总场机关由40人压编为30人; 将各农业场机关压编为15~17人;对生产队原有的 5~6位管理人员,一律解聘,再重新择优录用3人。 通过改革,将全场农业管理人员压缩到294人。 2003年初,我场在集团公司的直接指导下,借鉴江 苏垦区农业管理人员“千亩1人”的经验,率先在安 徽垦区进行“千亩1人”的试点。将全场原来50个农 业队级单位合并成13个管区(大队),全场农业上 管理人员由2002年的294人精简为130人,从源头减 轻了农业职工的负担。

五、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
三年多来,我场进行的每一项改革、每一项基础设 施的改善、每一项农业先进技术的推进,都是在农 垦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得以顺利实施 的。同时,我场为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效益所 实施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在反复实践中或直接借鉴 先进垦区的经验取得的。因此,只有不断学习新的 理论,学习先进实用技术,取人之长,反复实践, 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场场情的路子,才能进一步盘 活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效益,才能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落到实处。通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华阳 河农场各项工作虽已步入正常发展阶段,但与先进 垦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只有珍惜机遇,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带领全场 广大员工,勤奋工作,才能使华阳河农场的各项工 作年年有所创新。

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场长 唐邦 水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胜华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