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



农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之三:盘活土地资源 提高亩均效益

农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之三:盘活土地资源 提高亩均效益

发布日期:2002-12-05 浏览次数:3554

华阳河总场
(2002年12月1日)

在连续两年遭受特大灾害之后,华阳河农场“人少地 多、地难包”的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以来,我们按照 “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地分三类、户为单 位、全员有地、退自耕养、地权流转”的精神,大胆探 索“三费自理”管理模式,使土地承包和租赁工作得到 顺利进行。三年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科技含 量、改善农田基本建设,主要作物单产不断提高,亩均 效益连年攀升,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预计今年家庭农 场盈利达1362万元,农场盈利110万元。
一、贯彻“二十字”改革方针,构筑新的农业管理模式 10万亩耕地是我场的生存之本,也是我场的希望所在。 如何适应市场,通过改革来盘活这些资源?这不仅是农 场各级管理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广大职工的期望 所在。为此,必须在农业管理模式上有新的突破,否 则,“费用高、地难包”将长期困扰着农场的经济发 展。
2000年初,“地难包”是摆在总场新班子面前的严峻课 题,总场及时出台《土地承包方案》,将费用分解,并 实行全员有地,机关干部、全体管理人员、退休人员人 均3亩,作为其工资的补充。通过机关干部及全体管理 人员带头承担风险,消除了职工承包土地的后顾之忧, 全场10万亩耕地采取多种形式全部包完,结果是当地政 府未想到的。
2000年下半年,农垦集团公司关于“二十字”改革方针 的《会议纪要》下发后,总场精心制定出《华阳河总场 农业改革若干意见》,推进了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真 正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将“单田制”转变为“双 田制”,即由以前农业职工平均承包土地转变为实行基 本承包田和招标田,基本承包田由农业职工和分流转岗 人员承包,每人15亩;招标田面向农业职工、分流转岗 人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社会上外包人员公 开招标。二是在承包田费用的征收上将“以支定收”, 转变为“依据职工的承受能力和维持农场最基本的运转 来确定”。在经济恢复时期一年一定,并经过职工代表 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目前承包田的承包费用基本在 150元左右,比“九五”期初下降一半以上。三是将承 包田的承包年限由以前的一年一定转变为一定二十年。 如遇特殊情况,农场给予其办理地权流转。四是由“两 费自理”转变为“三费自理”。即将养老保险费从以前 的土地承包费中剥离出来,以利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发展大包户。随着招标田面积的不断扩大,实现了由职 工平均承包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生产设备、职 工的技术素质、资金等要素实现了优化组合。五是在农 业管理上由以前什么都管转变为引导、服务和管理。主 要是在抓好合同管理,健全为农服务体系,引导承租人 按照农场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帮 助承包人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 能力。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招标田的面积由2000年的1.5万亩 增加到2002年的3.4万亩,大包户成片开发的格局已基 本形成,不仅解决了“地难包”这一老大难问题,而且 在今年底出现了“抢地包”的高潮,承包(租赁)费用 和养老保险金的交纳也非常顺利。
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农产 品大流通、大循环的格局已经形成,要想提高土地产出 率及亩均效益,在农业上必须走出一条低成本、高产 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路子。在种植结构调整上是依 托本地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还是跟着别人后面 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赶不上 市场的变化,必须依据本地实际,研究市场,发挥优 势。
我场属长江中下游优质棉产区,有近50年的种棉历史,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棉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拥有 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种棉经验,优化了棉花品种, 皮棉质量也深受加工企业的欢迎。为此,我们明确提出 “稳定棉花面积,优化水稻种植,扩大油菜面积,提高 复种指数”的调整思路。棉花面积三年来均稳定在5.3 万亩以上,水稻(太湖糯)面积由2000年的1万亩发展到 2002年的1.5万亩,油菜面积每年都稳定在3.5万亩左 右,复种指数提高至135%%。2001年尽管棉花价格持续 低迷,但由于取得超历史的101公斤(皮棉)单产,抵 消了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每斤籽棉仅1.4元),保证 了职工稳定的收益。在今年棉花春播过程中,遭遇持续 阴雨,受去年棉花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职工种棉的积 极性大减,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承 包,使全场棉花面积仍达5.3万亩,通过科学管理,预 计皮棉单产再超历史,达107公斤。与此同时,棉花价 格一路攀升,每斤籽棉达2.2元,职工收益大增,每亩 棉花的纯收入(含职工投劳)近480元。
积极发展林业将是我场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之一。在保护耕地、珍惜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废弃 耕地、滩涂、低洼地扩大林业面积,在已落实4000亩速 生林的基础上,准备再发展10000亩,全面提高土地资 源的利用率。
三、科技兴农,提高单产
随着农业承包机制的转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如何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已成为“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当务 之急。对此,我们紧紧地依靠科技,走富民兴场之路。 一是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我们通过大量引进 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发现“保铃棉”不仅适合本地 种植,产量高,而且基本不需防治棉铃虫,减轻了劳动 强度,降低了种棉的成本。为此,我们在2000年初提出 全面推广“保铃棉---32B”。考虑到大灾后职工无钱购 买价格很高的抗虫棉种,总场在当时最困难的时候,拿 出100万元购进新品种,发给职工,当年“32B”全面铺 开,收到历史上种棉成本最低的良好效果。2001年全面 推广“32B”的同时,扩大“1560BG”、“410BG”。 的示范,面积达20000万余亩。其中“410BG”为美国 保铃棉“32B”的第二代,品种性能更加优良。2002年 全场淘汰“32B”,改种丰产性更好的“410BG”,单 产再超历史,农场职工受益,并辐射周边农村。今年我 们还小面积示范“双抗”,在取得效果后,将为今后优 化品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面积引进了“合豆3 号”,使今年大豆单产达超历史的186公斤。二是利用 场内现有的科技推广网络,普及科学种田知识。每年春 播前夕,总场都组织棉科所专业技术人员到各农业场举 办讲座,同时制作成录像带,晚上在闭路电视中播放。 各农业场技术人员或田间地头、或利用夜晚对职工进行 言传身教,学科技、用科技在农场已蔚然成风。三是发 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农业结构的调整, 还是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示范,通过他们的典型带 动,往往能带动一大片或整个生产队。
总之,在灾后恢复过程中,我们在“企业增效、职工增 收”上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但与兄弟场相比还存在许 多不足之处。养老保险问题未解决,部分人不愿交纳养 老保险费,既给退休职工工资发放带来困难,也给承包 土地交纳养老保险费的职工带来影响。对“先交钱、后 种地”,农场正研究实施办法,准备先试点,取得经验 后,全面推开。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 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农垦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关 于“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农 业改革,切实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单产,提高亩均效 益,把各项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胜华新材料